QTOZ7280.jpg

adidas - Lillard 3 "RIP CITY"

一、前言(Foreword)

在2016年,adidas推出了以Boost為主打的Crazy Explosive以及Harden Vol. 1,兩雙鞋都受到市場以及球鞋愛好者高度評價。因此作為adidas 2017年首波主打的Lillard 3,就成為了大家目光焦點所在。在價格較為親民的籃球鞋系列上,Lillard 3 是否能延續自Lillard 2的好表現也是我個人的關注重點(我自己也把Lillard 2列為2016 最佳C/P值鞋款)。

 

二、實戰評測(Performance Review)

IMG_4873.JPG

緩衝性

延續Lillard 2 的Bounce中底避震材質,Lillard 3的Bounce材質有著雙密度配置,雖然官方沒有說明雙密度的配置為何,但從官方設計圖手稿以及大陸地區快傳體育網站的解剖可以知道,雙密度配置可分為"外側U字形部位"以及"足跟正下方"兩大區塊。我個人猜測在外側U字部位的Bounce應當負責穩定支撐,而足跟正下方的Bounce則具備較高的緩衝性。在穿著過程中,Lillard 3的緩衝性我想對於後衛來說是相當足夠,甚至比起使用 Boost材質的Harden Vol. 1也不會遜色。對我來說,Bounce類似於更為厚實版本的Nike Lunarlon材質,具備相當不錯的緩衝性、而耐用度略微提升。對我來說,Lillard 3的緩衝性足以符合後衛球員在場上的多數需求,甚至前鋒球員也能在Lillard 3上找到足夠的緩衝性。

緩衝性評分:4/5

 

IMG_4828.JPG

反應性

穿上Lillard 3可以感受到Lillard 3不是那種專求極致貼地感受的鞋款,Lillard 3的反應性奠基於中底Bounce材質表現。對比於Boost給予的快速回饋,Lillard 3的厚實Bounce中底的反應性就顯得中規中矩,並未有令人驚艷的表現、但也足以面對場上多數的移動。

反應性評分:3.8/4

 

IMG_4783.JPG

 

IMG_4880.JPG

包覆性

具備鮮明風格的Lillard 3有著14格TPU鞋帶孔設計,使用者可以依照個人喜好選擇加以調整。以之前Damian Lillard個人就曾以至少3種穿著示範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參考。我個人偏好採用跳過第三排鞋帶孔,直接將鞋帶穿到倒數第二個鞋帶孔,更能讓鞋帶系統產生更大面積的包覆、增加穩定感。畢竟Lillard 3是一雙足踝下切弧度相當明顯的鞋款,增加了包覆性的同時也給予了使用者左右移動的穩定性。對於這樣大膽創新的鞋帶設計,我自己相當喜歡Lillard 3的大膽突破。但較為可惜的是Lillard 3腳踝的下切部分面積較大,容易帶給使用者一種鬆脫感,雖然我個人沒有這個問題,但是身邊朋友有提出類似的疑惑,我還是在這邊與大家分享。而尺寸部分,我個人穿著Lillard 3穿著原尺寸、而非如同Lillard 2小半號,建議大家在購賣前多加留意。

包覆性評分:4.3/5

 

IMG_4890.JPG

IMG_4895.JPG

抓地力

採用魚骨紋設計,Lillard 3在我第一次測試時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。但在第二次使用時,就完全沒有任何讓我失望的表現。回顧兩次場地的狀態,也許是第一次的場地有反潮現象,地面的微薄濕氣對於抓地力有著決定性的拖累。在正常狀況下,Lillard 3的抓地力維持了Lillard系列一貫的好表現,而外底向外突出的紅色Brick設計讓左右移動增加了許多的安心感。若是對抓地力有特別要求的朋友,我會建議可以嘗試Lillard 3。

抓地力評分:4.7/5

 

IMG_4878.JPG

三、總評(Overall)

整體來說,Lillard 3的雙密度Bounce提供了頗具水準的緩衝性及反應性,而抓地力則維持Lillard系列一貫的好表現。而14孔TPU提供的多樣化鞋帶穿孔設計,則讓每位使用者得以對鞋帶孔位置做出主動的調整(我好希望Crazy Explosive也可有類似設計),增加了使用者的主動性同時兼顧樂趣。以如此親民的價位來說,我想Lillard 3也許又有機會成為我2017最佳C/P值鞋款。但2017才剛剛開始,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總評:4/5

arrow
arrow

    LE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